网站颜色:

1898年那场未遂政变 马勇 近代史(18401919) 书店 马勇 近代史(18401919)书籍 畅销书.

  • 产品名称:1898年那场未遂政变
  • 是否是套装:否
  • 书名:1898年那场未遂政变
  • 定价:49.00元
  • 出版社名称: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马勇
  • 书名:1898年那场未遂政变

  基本信息


书名: 1898年那场未遂政变 马勇 近代史(1840-1919)
作者: 马勇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咨询特价)
版次: 1
ISBN: (咨询特价)
市场价: 49.0
媒体评论
马勇做过古代史研究,做过儒家经学史研究,终兴趣点却落在晚清70年。他一方面对此前的主流研究充满疑惑,一方面觉出现实与百年前的诸种关联,认为有必要从来路中寻出答案。怀着一份对先人的温情与理解,他重新讲述 100年前的历史。——《独立阅读》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透过晚清变革,读懂当下中国
★ 看清廷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跌撞前行,走向失败
★ 颠覆官方主流观点,还原1898年波谲云诡的晚清政局真相
★ 告诉你历史上真实的康有为、梁启超、光绪、慈禧、李鸿章……
★ 比《纸牌屋》更精彩,比《旧制度与大》更具现实意义
★ 历史学家@旁观者马勇 扛鼎力作
目录
章 拉开政治变革的帷幕
外交难题与内政改革
胶州湾外交事件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潮/康有为在北京上《上清帝五书》/光绪开始考虑政治变革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官场来了个年轻人
康有为差点离开北京返回家乡/康有为在西花厅接受总理衙门诸大臣问话/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抗衡激进改革派/《劝学篇》客观上促进了康有为激进改革的进程
激进与保守:中国政治的古老话题
康有为开学会,以推动政治发展/保国会的成立及其引起的斗争/5月29日恭亲王的逝世使政局更加复杂/恭亲王离世后,康有为、翁同龢积极推动政改/光绪、慈禧酝酿政治改革/6月11日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政治变革悄然发动
朝廷罢免翁同龢,改组内阁/翁同龢被罢免的原因/康有为的终南捷径/荣禄与康有为的谈话及对康有为的态度/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光绪任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二章 改革共识与差异
废八股还是废科举
从察举到八股/对科举制的思考,及开设特科的建议/康有为为废科举攻击所谓守旧礼官,开启了新旧党争
一个可以适可而止的新科举方案
康有为等更彻底地改革科举制的建议被采纳/科举改革引起的情绪。张之洞等新提出的更稳健方案得到落实/康有为不满稳健的科举改革方案,矛头指向慈禧
京师大学堂:新政大举动
关于新式教育体制的讨论。酝酿建立京师大学堂/清廷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李盛铎的五点建议/总理衙门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四项原则,梁启超执笔京师大学堂章程
话语权、控制权与利益关切
京师大学堂筹建,各方达成基本共识/康、梁设计的大学堂权力框架,把孙家鼐推向了康有为的对立面/梁启超与译书局风波
三章 维新阵营:内部争斗与外部冲突
洛阳纸贵:《时务报》的成功
《强学报》停办,汪康年有意创办新刊物/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共同创办《时务报》,大获成功/汪康年与梁启超出现裂痕/《时务报》“三驾马车”冲突再起
无法共富贵:《时务报》的内部争斗
梁启超与汪康年的决裂/康、梁试图用行政权力夺回《时务报》,却被孙家鼐反制/孙家鼐与康有为的斗争/汪康年与梁启超等的舆论寨《时务报》争夺战未已,康、梁等流亡海外
湖南新政:中国新希望
湘军在甲午战场的惨败,刺激湖南人及陈宝箴锐意求变/谭嗣同、唐常才等湖南民间维新力量创办算学馆/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
谁是湖南新政的终结者
梁启超入主时务学堂,受到湖南各界欢迎/梁启超在学堂大肆宣讲异端思想/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与时务学堂一起成为湖南新思想的中心/湖南知识界对新学态度的转变/在湖南知识界的攻击下,南学会停止,时务学堂改组
四章 党争与利益集团
王照上书:无关乎新旧
清廷开放部分言论,为王照上书提供了机会/王照上书,指涉光绪与慈禧的权力关系
罢免礼部六堂官
王照上书受阻,遂劾礼部长官/光绪处分礼部六堂官,加剧了政治高层的分化
超常提升四军机章京
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等有维新背景的年轻人为军机章京/四章京与原有章京、军机王大臣的矛盾,加剧了政治层面人事的分化
伴食宰相与宠臣斗法
9月7日李鸿章被解除实职,为事态发展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甲午战后,张荫桓、李鸿章相继代表清廷与日本谈判
外交调整:党争的外部资源
张荫桓地位上升,引起李鸿章、翁同龢的怀疑与嫉恨/因借债事,张荫桓与李鸿章等同僚关系日趋紧张/张荫桓以为两宫冲突,选择站在光绪的阵营/支持维新派且亲英日的张荫桓地位上升,亲俄的李鸿章出局
五章 改革步入深水区
制度局:废我军机?
在线试读
;;;;外交难题与内政改革
;;;;此时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性态势,外国资本之所以看好中国,是因为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政治改革方面的尝试,试图为国家提供一种长期稳定的保障,湖南的维新运动、各地的新政实践,都充分表明这个古老的国家在经历了大失败之后的大觉醒。
;;;;然而,一片升平景象中突然出现一个尴尬,一个外交难题突然而至。而此时的中国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还像一个雏儿。
;;;;这个外交难题来自德国。德国在这之前确实有恩于中国,那是它在中国困难的时候,拍案而起,仗义执言,联合俄国和法国,逼迫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割让,尽管中国为此增加了一笔三千万两的“赎辽费”,但毕竟保全了中国本土。
;;;;不过,三国干涉还辽也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三国都觉得自己有恩于中国,中国应该对他们的贡献给予回报。于是德国人向中国提出租借胶州湾;俄国人诱逼中国签订秘密条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势力范围;法国人不甘落后,也提出与德国差不多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从来不会忘记在危难中帮助过自己的人。特别是考虑到中德贸易额迅速增长的事实,大致同意德国在东部沿海找一个地方建立储煤屯船的海军基地,一是有利于保护中德之间的商业往来,一是有利于远东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均衡。只是中国行政体制的官僚主义太厉害了,中德之间就这个问题的谈判一拖再拖,严谨的德国佬终于忍耐不住了,决定利用或者制造借口,强行武装占领胶州湾,造成既成事实,迫使中国方面答应。
;;;;这场外交游戏当然需要冠冕堂皇的借口。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害,这终于为德国人提供了绝佳借口。德皇威廉二世获悉这一消息后没有表现出丝毫悲伤,反而情不自禁地感谢中国人为他们提供了理由,迅即下令德国远东舰队不惜代价占领胶州湾。
;;;;11月13日,德国舰队向胶州湾中国守军发出后通牒,要求清军在48小时内全部撤退。巨野教案的是非曲直不必讨论,两名传教士死亡确实是个问题,清政府碍于此点无法强硬以对,况且中国刚经历过甲午战争,此时也真的无法轻启兵衅。清政府一方面寻求列强帮忙劝阻德国人,一方面下令清军镇静以待,不要让德国人寻找新的理由。
;;;;清政府的忍让并没有阻止住德国人占领胶州湾的步伐,而俄国人在清政府的请求下,先是答应劝阻德国人,继则与德国人合谋,狼狈为奸。俄国舰队于1897年12月15日占领了旅顺和大连湾。
;;;;德俄两国的不义之举无疑是中国的外交失败,特别是俄国刚刚与中国签订过密约,保证中国二十年无事,现在自己动手将三国干涉还辽要回来的大部分东西重新拿走,这不仅使中国政府极其尴尬,也使吐出这块肥肉的日本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中德、中俄之间的秘密外交,被具有日资背景的《国闻报》获悉,《国闻报》立即发表言辞犀利的政治评论,批评德俄两国政府的强盗逻辑,进而批评清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强调中国的出路只有加快政治改革,急谋自立之道,紧随世界潮流。只有自立,才能救亡;只有自身强大,才能谋取和片以战止战。
;;;;《国闻报》的政治评论主要出自严复之手。作为北洋水师学堂总监冬严复对甲午战争有着常人所难以理喻的情结。他的同学、学生,不知有多少人死于这次战争,所以他不仅密切关注这场战争的每一个进展,而且在这场战争刚刚结束时就大受刺激,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
内容介绍
(咨询特价)年年底,德国强占胶州湾,引起新一轮的瓜分狂潮。亡国的幻灭感笼罩整个大清帝国,朝野上下迅速积聚起政治激进主义的浪潮。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史称“同治中兴”。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未能及时跟进,甲午一役,战败于蕞尔小国的日本,改革成果一旦尽毁。
洋务派的经济改革被证明不能挽救国运,列强的瓜分又迫在眉睫,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潮弥漫全国,局势倒逼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以光绪帝为代表的帝国统治阶层,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在政治改革上达成共识,悄然推动了这场后世称为“戊戌变法”的改革运动。
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再分配,这其中,既有守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挠,也有维新派自身在权力分配上的内部倾轧。陷入泥潭的政治体制改革,此时亟需一个突围的方向。
“帝党”与“后党”不和的传闻,让康有为等维新派错误地找到了一个改革方向:只要打倒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改革就能顺利推行。于是,一场企图以军事政变推动政治改革的行动,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帝都悄然酝酿……
热门设计服务